廣6/7-6/13 流行服飾內睡衣加碼全家 關閉
TAAZE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

TAAZE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

無論想知道什麼,世界上總有一本書在研究它。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商品編號:p0699253982126
  • 店家貨號:11314480270
  • 購買人次:0
  • 銷售件數:0

(二手書)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出版日期:2017-12-04
ISBN/ISSN:9789869531306
作者:張競

網路價
340元 160元 約可獲得超贈點: 1 點
付款方式 Yahoo618鉅獻:聯名卡滿額送2千5 遠東單筆分期滿8888.送888
刷卡紅利折抵 接受17家銀行
  • 信用卡 接受信用卡刷卡
  • LINE Pay接受LINE Pay
  • ATM轉帳 接受ATM轉帳付款
  • 全家付款取貨 全家付款取貨
  • 萊爾富付款取貨 萊爾富付款取貨
交貨方式
服務承諾 七日鑑賞期內退貨免運費
店家即時通
  • 商品詳細說明
分級標示普級
二手書備註 : 無畫線註記
書況:良好
內容簡介:
一道菜,就能看出一個朝代的經濟、科技、農業發展程度與文化成就。


你也可以這麼厲害。 (本書小編感言)

提到中式料理,馬上想到東坡肉、烤乳豬、糖醋排骨……
其實古人對豬肉興致缺缺,最常吃生魚,豬成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
狗肉名列八珍,周朝皇帝必吃,為何唐朝之後吃狗肉會淪為不文明行為?
還有,孔明、蘇東坡住四川卻吃不到川菜,楊貴妃也不可能吃過番茄炒蛋?
筷子直擺,不是漢人、是胡人規矩。

所有的吃貨饕客,都要感謝五胡亂華,感謝宋朝弱弱的、感謝清兵入關……
許多失傳的中式料理,為何在香港、臺灣得以保留?

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教授張競告訴你,
你吃了一輩子的中華料理,當中的食材與菜式起源,跟你以為的完全不一樣。

◎中式料理有中原、西域、五胡文化底蘊
‧孔子的餐桌──從《詩經》、《禮記》、《爾雅》裡找好吃的
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其實連孔子也沒得天天吃;還有,古代士大夫不愛豬,
捕撈技術決定今天吃魚還是吃鱉;儒學經典《論語》、《禮記》不只教你做人,
其實也是美食教科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嘴很挑啊。
問: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什麼內臟都吃」的民族,原因是?

‧科技讓小麥變身翻紅,漢朝開始有酸甜苦辣
張騫通西域,最偉大的貢獻是帶回美食、還有製造美食的高科技。
原本顆粒狀的小麥,庶民難以下嚥,但「粉磨登場」後小麥從粗糧變美食。
漢朝的街道上開始出現餐飲業,《鹽鐵論》痛批這些美食:「好吃到讓人腐敗與墮落。」
    
‧五胡並不亂華,魏晉南北餐桌大和解
中原的餐桌一直很清淡,幸好晉朝司馬家一番惡搞,造成「胡食」入侵,
否則哪吃得到杭州名菜「叫化雞」──類似六朝時代的胡炮肉。
咱們還因此有了北京烤鴨和牛肉斤餅,這都是胡飯的變形。
連廣東名菜「烤乳豬」,原本也是北方料理。

‧狗從食物變寵物,隋唐盛世吃什麼?
周朝天子吃狗肉,還得設官職「犬人」專門養,但到了唐代,吃狗肉反而變成
大忌,南北朝,皇帝甚至成了狗奴,為什麼?

◎中式料理如今強味,多虧宋朝一路揉合契丹女真蒙滿:

‧宋朝豬羊展開決戰,誰當主菜?
宋朝餐館的70種料理中,羊料理最多,為什麼?因為宋朝弱、外族強,
契丹、女真最愛吃羊肉。
問:羊肉當主菜,那東坡肉是怎麼回事?

‧明成祖攜麵食北上,吃飯傢伙由湯匙變筷子
從春秋到唐朝,中國人其實是用湯匙吃飯,只有撈湯裡的料才用筷子,
但是,當麵從塊狀變成條狀,筷子才成為中餐必備的工具。
問:中餐筷子從橫擺改成直放,原因跟政權更替有關,你知道嗎?

‧康熙爺恨海鮮卻造福海鮮,辣椒?清末才入菜
滿族人其實不喜歡海鮮,魚翅、海蔘、鮑魚,這些都是康熙爺打敗明朝鄭成功後,
才端上滿漢全席桌!而且,我們以為辛辣的川菜在清末之前根本不存在,為什麼?

還有,知名的填鴨、噁心的皮蛋、美味的避風塘蝦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柴米油鹽到煎煮炒炸蒸,歷史不是一堆亡者用過的老東西,
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作者簡介:
張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
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赴日留學。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於日本任職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之後受聘為明治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至今。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譯者簡介:
方明生、方祖鴻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博士,曾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另譯有《現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樹影譚》等書。此外亦發表與比較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的論文70餘篇。
章節試閱:
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孔子沒得天天吃

古代中國人吃些什麼?先不說沒有文字的時代,試想一下孔子的餐桌上會有哪些菜呢?
在春秋時代(西元前770年至西元前403年),農耕技術迅速發展、學術繁榮,是中華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歷史上,後代的君王視周朝為正統,儒學家則把春秋的政治當作模型,而被封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則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士大夫。從他的飲食上,可以大致推測出那時中原地區的餐桌風景。
孔子時代的糧食主要有稻、黍、粟、麥、豆等幾個種類。豆是中、下階級的主食。在《戰國策》的〈韓策〉襄王篇章裡中,記載了西元前331年至西元前296年間,有關於戰國時期,韓國(現今位於中國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地方風俗人情的描述。韓國位於現今的山西、河南交界處,文中描述這一地區土地貧瘠,只能種小麥、大豆。這是距離孔子生活的時代,約150至200年後的事,人們的主食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從這裡可以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身分地位在士大夫階級以上的人,才有黃米可以吃,一般人多以大豆為主食。
在《論語》的〈陽貨〉第17篇中曾出現這句話:「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在守孝期三年內吃白米飯、穿華麗的衣裳,你能安心嗎?)可見當時稻米的地位,可是與高級的服裝並駕齊驅,由此可知「稻米」在那個時代是比較奢侈的主食。
回過頭來思考孔子所居住的魯國,其地理、氣候條件及農耕技術,會發現當地不太適合種植稻米,因此在當地,白飯就成了一口難求的高級主食了。

貴族愛「吃鱉」,忍不住食指大動

中式家宴上排名頂級菜餚的前三位,是黃鱔、甲魚、大閘蟹。但在古代文獻中,只出現過甲魚(鱉),在當時同樣也是相當名貴的佳餚。《左傳》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楚人獻鱉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楚國人獻給鄭靈公一隻大甲魚。公子宋和公子家正要去覲見鄭靈公,上殿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就讓子家看,說:「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可以嘗到美味。」)這也是成語「食指大動」的由來。從這個故事可以了解,即使是貴族,「鱉」也不是日常能吃到的食物。
鱉的食用習慣,因地區不同而異。民國元老廖仲愷之長子廖承志,曾向訪華的日本作家披露過一則鮮為人知的逸事。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入延安時,延河的兩岸遍地都是甲魚。問了當地人才知道,延安(北方人)沒有食用甲魚的習慣,這讓饑腸轆轆的紅軍官兵,可以趁機大快朵頤。雖然,《左傳》中曾寫到食用甲魚的紀錄,但這是楚國(南方人)的故事,從上述的事件中可以推測,即使到了近代中國,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吃甲魚。

《論語》、《禮記》其實也是美食教科書

如前所述,《論語》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說法,在《漢書》的〈東方朔傳〉中也出現「生肉為膾」的主張。這裡的「膾」,就是將魚或肉切細後蘸醋食用的菜餚,這與日本的生魚片吃法相同,但和現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有很大的落差。
除了極少數較偏遠的地區,除非菜餚本身的烹調方式限制,基本上,一般人很少生吃魚或肉。即使回想正式的中國菜譜,也沒有生食的菜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從1990年代開始,才出現日本料理店,並流行起生魚片等可生食的料理)。
不過在春秋時代,吃生食是十分平常的事,孔子也喜歡吃生肉片(膾)。《禮記》中甚至有記載「膾」的調味品,春天用蔥,秋天用芥末。吃生鹿肉則要用醬料調味。吃生肉片的習慣在中國已經失傳,但在日本卻流傳了下來。現在日本不僅吃生魚片,連牛肉、馬肉、雞肉都切成薄片、蘸醬油而食。順帶一提,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至今仍保持吃生鹿肉的習慣。
中國最古老的烹飪方法之一是「煮」,最古老的菜餚是「湯」。肉,不管什麼樣的肉,大多是煮透、燉成湯喝。其實,早在孔子時代之前的殷商時代(西元前1750年至西元前1020年),「煮」就是最主要的烹調方式,偶爾會搭配「蒸」的方式料理食物,但基本上菜餚的型式不是湯就是羹。
在《禮記》的〈內則〉中記載:「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表明「湯」或「羹」這類菜餚,從統治者到老百姓,廣泛為當時的人食用,並沒有什麼身分上的差別。
雖然湯菜是當時一般人最常食用的菜餚,但製作方法可不隨便。有的只用肉或魚製作,也有在其中加入蔬菜的料理。不只是湯菜,在那個時代什麼樣的蔬菜與什麼肉配合,在《禮記》中皆有詳細規範。例如烹調豬肉,春天配韭菜、秋天配蓼;牛、羊、豬肉則配花椒,其他的肉則可以用梅子作為配菜。還有在以鵪鶉、雞煮成的湯菜裡,也可以加入蓼菜。這些配料有時不只是作為蔬菜用,也會製成調味料使用。
從這些記述可以推測,用一種主要食材搭配數種配菜的煮法,在當時已經成形。這種烹調方法也為後世所繼承,成為中華料理的烹飪原則。

用溫室栽種蔬菜,咱漢朝就會了

漢代的桓寬曾寫過《鹽鐵論》一書。書中批評了漢代人的生活,與遠古民
目錄:
推薦序一 每一道你熟知的家常菜,都蘊藏著無法細數的文化底蘊
推薦序二 讓擁有中國血統的異鄉人,在餐桌上為你講一堂歷史課
譯者序 從分餐到合餐,浪費得恰到好處的中華料理魂 
前 言 在日本找到消失的中華文化與味覺

序 章 一國(異國)文化的精隨,餐桌上最快體驗

第一部 中式料理有中原、西域、五胡文化底蘊

第一章 孔子的餐桌──從《詩經》、《禮記》、《爾雅》裡找好吃的
1 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孔子沒得天天吃
2 士大夫不愛豬,捕撈技術決定吃魚吃鱉
3 《論語》、《禮記》其實也是美食教科書
4 全球唯一所有內臟都吃的民族,理由很虔誠
5 春秋時代,吃飯不准用筷、不從盤裡挾菜

第二章 科技讓小麥變身翻紅,漢朝開始有酸甜苦辣
1 顆粒狀的小麥,庶(粟)民難下嚥
2 麵食「粉磨登場」,小麥從粗糧變美食
3 餐飲業始於漢,《鹽鐵論》痛批太好吃

第三章 五胡並不亂華,魏晉南北餐桌大和解
1 好吃到白居易為它寫詩──胡餅
2 麵團開始長大了,家家戶戶會發酵
3 游牧民族的食物成為上流宴席菜

第四章 狗從食物變寵物,隋唐盛世吃什麼?
1 周朝天子吃狗肉,南北朝之後當狗奴
2 超級調味料胡椒登場,大蒜隨行
3 中式料理的家常蔬菜,其實來自西域

第二部 中式料理如今強味,多虧弱宋一路揉合契丹女真蒙滿

第五章 宋朝豬羊展開決戰,誰當主菜?
1 契丹侵宋,東坡肉難擋宋人棄豬就羊
2 北宋料理尚無熱炒,很文青、頗懷石
3 宋式蔬食~哇嗚

第六章 明成祖攜麵食北上,吃飯傢伙由湯匙變筷子
1 筷子從橫擺變成直著放。理由涉及政權
2 元朝讓道地中式料理飄出異國香味
3 包豬肉的春捲,源自於伊斯蘭文化

第七章 康熙恨海鮮卻造福海鮮,辣椒?清末才入菜
1 魚翅、海蔘、鮑魚,康熙打敗鄭經的斬獲
2 「味淡即上品」,但辣椒上場依舊橫掃千軍
3. 料理變遷未必是味覺優先,文化緣由走在前

結語 中式料理在中國失傳,在香港、臺灣得以保留
解說 黃粱美夢後的醒悟
商品說明
  • 9.7 店家滿意度
  • 0.7 出貨天數
  • 0.5 回信天數
  • 2.1 缺貨率%
店家即時通

優良商店

消費者滿意度:9.7

商店滿意度

平均服務品質

出貨速度:0.7
回信速度:0.5
缺貨率:2.1 %

近一週瀏覽次數:197645

本店商品搜尋

商品名稱 店家貨號

價格範圍  ~ 

本店全部分類

全部商品(340618)

春季展 〉5折起~6/30(1168)

2023臺北文學季特展│參展書籍79折~5/31(344)

未來人與世界末日|單書66折起~7/16(78)

佛與道 |參展書6折起~6/30(106)

遠足【幸福文化全書系】│66折起~6/16(21)

2023台北文學●閱影展│中文書66折~7/8(61)

【經典DVD/黑膠收藏】(193)

◄二手書暢銷TOP500◄3折起(3)

注目新書(7432)

日文MOOK(610)

中文書(40196)

中文雜誌(1506)

歐美雜誌(60)

創意生活▶生活雜貨(1000)

韓文雜誌(64)

創意生活|創意文具(1966)

唱片CD(370)

二手中文書(279178)

[x]
[x]

加入收藏清單

商品名稱:
標籤:(非必填)

你還可新增 個標籤 (每次新增限輸入一個,每次限10個字)
您可自訂標籤,方便資料分類與管理

常用的標籤:
資料傳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