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書備註 : 無畫線註記
書況:良好
內容簡介:
並不是愈辛苦就愈有生產力,
也不是愈努力工作,就會完成更多的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最新力作
個人、上班族、主管、團隊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必看的一本書!
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比改變你的思考內容,更能影響你的事業與人生!
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一個年輕女生不念博士班了,開始玩撲克,接著又靠想像各種情境預測對手的失誤,成為全球最厲害的高手。
●一群Google數據專家展開四年調查,挖掘最佳團隊的祕密,最後發現三個臭皮匠能勝過諸葛亮的原因,恰巧與長壽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歷久不衰的原因不謀而合。
●海軍陸戰隊將軍看到每年進來的新兵大多是渾渾噩噩的年輕人,便設法重新打造訓練營,強迫他們練習幫自己做決定,讓人生原本沒有方向的新兵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
●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原本要開天窗了,直到團隊用對方法讓大家動起來,最後帶來票房破影史紀錄的創意發想。
以上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
這些人都深知生產力來自明智的抉擇——不管是做日常決定、設定目標、領導人培養創新文化、人與數據互動的方式……一切的一切,讓有些人是生產力大師,有些人則只是瞎忙。
本書介紹動機、團隊、專注、目標、管理他人、決策、創新、吸收資訊等八個關鍵概念,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的公司生產力驚人,彷佛擁有三頭六臂。書中有腦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發現,也有企業執行長、教育改革者、四星上將、FBI探員、機師、百老匯作曲家的親身經驗。生產力最強大的個人、公司與組織跟別人不一樣,一天可以抵一百天的人,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他們的選擇,都跟一般人很不同。
普立茲得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在《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解釋人們為什麼平日有種種習慣。在這本新書,他同樣懷抱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走訪各行各業,深入探討生產力的科學,用精彩的故事解釋我們如何能用更好的方法做事。想要成功,其實不必那麼累,壓力不用那麼大,不必犧牲親愛的家人與朋友。不管做什麼事,其實都有更聰明、更快、更好的方法。作者簡介: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紐約時報》記者、普立茲報導獎得主,二○○六年加入《紐約時報》,曾主筆或協助進行系列報導,包括檢視企業如何試圖占高齡美國人便宜的《黃金商機》(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機前因後果的《罪惡的代價》(The Reckoning,2008),並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討美國水質污染惡化問題與執法者的回應。他近期特別追蹤研究蘋果公司。杜希格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國新聞(National Journalism)、喬治.波爾卡(George Polk)、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等單位頒發的新聞獎項,二○一三年更榮獲普立茲報導獎。他上過《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吉姆.萊勒新聞時間》(The News Hour with Jim Lehrer)與《前線》(Frontline)等節目。杜希格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成為記者前在私募股權業工作,並在舊金山當過一天驚險的腳踏車快遞員。《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是他的成名作,長踞《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等多家媒體的暢銷書排行榜。杜希格會在幾分鐘內沾染上壞習慣,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擔任海洋生物學家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兒子的習慣包括清晨五點醒來、晚餐時間亂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學士、愛丁堡大學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蘋果橘子創意百科》、《蘋果橘子思考術》、《女力時代》、《是你讓工作不一樣》、《海盜共和國》、《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合譯)、《無敵》(合譯)、《征服者》、《蘋果內幕》等書,以及《BBC知識》與《孤獨星球》雜誌文章。
章節試閱:
前言
二〇一一年夏天,我因為請朋友的朋友幫我一個忙,第一次親眼見識到這世上真的有生產力超高的神人。
那年我正在埋頭寫一本書,講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其中牽涉到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我處於趕稿尾聲,人都快要瘋掉了,每天有通不完的電話,還有一堆心驚膽跳要重寫的段落,剛以為萬事搞定,又冒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覺得自己離完工那一天愈來愈遠,看不到終點線,白天除了要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努力追蹤報社正在調查的報導,晚上還要修改書稿。太太也好不到哪裡去,剛生完我家老二就回公司上全天班。我覺得自己被一堆不得不做的事追著跑,老是在匆匆忙忙開會,匆匆忙忙回信,永遠在道歉不好意思遲到了,不好意思這麼晚才回信,不好意思什麼什麼還沒做。
我在焦頭爛額之中,假借寫書的名義,寄了一封信給自己很仰慕的作家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葛文德醫生是我報社同事的朋友,四十六歲的他簡直是成功人士的完美典範,除了在全球最頂尖的醫院當人人搶的外科醫生,還替知名雜誌固定寫文章;一邊當哈佛副教授與世界衛生組織委員,一邊主持送愛心醫療器材到低度開發國家的非營利機構。在那一大堆事情之外,他還寫了三本書,本本暢銷,而且家裡有老婆要顧,有三個孩子要養,然後依舊在二〇〇六年榮獲俗稱「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genius” grant),接著轉頭就把五十萬美元獎金瀟灑的捐給慈善機構。
說老實話,有些人是「假裝」很有生產力,履歷表看上去洋洋灑灑,直到你發現他們最在行的事,其實是自我行銷。有些人則跟葛文德醫生一樣,似乎住在另一個星球,什麼都做得到。文章幽默風趣,開刀一把罩,還是好爸爸。每次葛文德醫生出現在電視上,看起來都一派輕鬆,滿臉睿智,在醫學、寫作與公共衛生等領域,都有真材實學的重大貢獻。
我寫信給葛文德醫生,問他有沒有時間聊一聊。我想知道他怎麼有辦法這麼厲害,為什麼可以同時做那麼多事,他的祕訣是什麼?如果我能學個幾招,搞不好就不用活得那麼水深火熱。
當然,對每個人來講,什麼叫「有生產力」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在早上送孩子上學之前,先運動一小時,他們覺得那樣的時間安排很完美。有的人則選擇用早上的一小時,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回電子郵件,打電話給客戶,然後也滿意自己完成了很多事。做研究的科學家與畫畫的藝術家,可能覺得失敗的實驗與搞砸的畫作,也算是一種生產力,因為每多累積一次錯誤,就離宇宙的祕密更進一步。工程師心中對生產力的定義可能又不一樣,他們在乎的事,可能是讓生產線跑得更快。此外,有生產力的週末,可能是指帶孩子到公園散步,有生產力的平日,卻是以光速帶孩子到托兒所,然後趁早進辦公室。
簡單來講,所謂的有生產力,就是善用體力、腦力與時間,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有意義的報酬,讓自己不用很痛苦、很掙扎、壓力很大,就能做完事情,而且不必犧牲自己所愛的人事物。
就前述定義來看,葛文德醫生似乎找到祕方了。
幾天後,葛文德醫生回我信,向我道歉:「真希望幫得上忙,但我事情實在太多,希望你能諒解。」看來,就算是三頭六臂的葛文德醫生也有極限。
過了兩三天,我恰巧向認識葛文德醫生的同事提到這件事,我表明自己絕對沒有因為被拒絕就不舒服,還很敬佩醫生做事專心,不亂幫自己找外務。我想他應該很忙,要治療病患,要幫醫學院學生上課,要寫文章,還要提供建言給全球最大的衛生組織,沒時間是應該的。
不,我朋友告訴我,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葛文德醫生那週沒空,是因為他買了搖滾樂團的票,要帶孩子去看演唱會,而且他跟老婆還要去度迷你假期。
葛文德醫生甚至告訴我同事,請我那個月晚一點再寫信給他,到時候他就有時間聊一聊。
聽到這件事的瞬間,我明白兩件事:
首先,我顯然做錯了什麼,因為我整整九個月連一天都沒休息過,我甚至還在擔心,如果要孩子選老爸或保母,他們應該會選保母。
更重要的是,的確有人比我懂得如何增加生產力,我只需要說服他們告訴我祕訣就萬事大吉了。
●●●
就這樣,我開始研究怎麼樣可以擁有生產力,這本書是我的研究成果。我想要了解,為什麼有的人、有的公司,硬是比別人有生產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從四年前我聯絡葛文德醫生後,便開始請教神經科學家、企業家、政府領導人、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各領域的專家,請他們告訴我生產力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曾詢問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的製作團隊,他們如何在驚人的時間壓力下,做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原本電影已經要砸鍋,但他們靠著在同仁之間製造激發創意的壓力,有驚無險地順利推出電影。我和Google的數據科學家聊,也跟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編劇聊,據說Google和《週六夜現場》會這麼成功,是因為他們遵守了相似的團隊原則,同事之間會互相幫忙,而且勇於嘗試新點子。我還和美國
目錄:
前言
1 動機
新訓營大改造、養老院起義,以及人的控制力來源
2 團隊
Google的心理安全感與《週六夜現場》
3 專注
認知隧道、法航四四七號班機,以及心智模型的力量
4 目標
聰明目標、登月目標,以及贖罪日戰爭
5 管理他人
用「精實」與「敏捷」思考偵破綁架案,
以及放手讓人們去做的信任文化
6 決策
靠貝氏心理學預測未來,成為撲克大贏家
7 創新
創意仲介與絕境帶來的創意拯救迪士尼《冰雪奇緣》
8 吸收資訊
辛辛那提的公立學校化資訊為知識
附錄:生產力法寶總複習
謝辭
資料來源附註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