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書備註 : 無註記,少數幾頁有畫線
書況:良好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近現代哲學推手西田幾多郎的核心思想
認識「日本人最初,且唯一的哲學書」
人生問題不是一個哲學問題,反之是哲學本身 ── 西田幾多郎
生於1870年的西田幾多郎是開創日本京都學派哲學的一代大哲,被視為日本近現代哲學的推手,也是日本近代哲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在他1911年的代表著作《善之研究》之前,日本哲學多是消融西方哲學,西田卻進一步融攝西方哲學的同時,於東方思想傳統的基礎上,建立獨創性的哲學思想,一方面發掘西方哲學的問題,另方面從凝視著東方思想。因此,《善的研究》一書,被譽為是「日本人最初,且唯一的哲學書」。
雖在日本哲學界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並深受眾多讀者的愛戴,但西田幾多郎的著作一直有著深奧、難以理解的名聲。《西田幾多郎:生與哲學》旨在寫給廣泛的讀者,包括初學者以至專門研究哲學的學者。本書首先介紹了西田哲學生涯的動機與追求,再逐章引導讀者解讀其哲學思想,包括「純粹經驗」與「場所」等核心理論。作者藤田正勝致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西田幾多郎的哲學特質和魅力。並進一步幫助讀者瞭解西田在東西方哲學間相互觀照、批評,進而建立哲學體系的思想歷程。
對於希望認識西田哲學世界的讀者,藤田正勝在介紹其各項哲學觀點之餘,也引用了許多西田的原文,希望能使讀者在閱讀他看似難明確具有深邃意涵的文句時,確實感受西田哲學著作的精神脈動,進一步成為讀者自我思考、開拓思想廣度的動力。
延伸閱讀: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
《「粹」的構造》
《宗教是什麼》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簡介:
藤田正勝(Fujita Masakatsu)
京都大學大學院總合生存學館名譽教授,專攻日本哲學史。著有《若きヘーゲル》、《現代思想としての西田幾多郎》、《西田幾多郎の思索世界 ― 純粋経験から世界認識へ》、《哲学のヒント》,另編《京都学派の哲学》、《世界のなかの日本の哲学》、《新版西田幾多郎全集》等作品。
譯者簡介:
林永強
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特任副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圍繞東亞哲學,特別是現代日本和中國哲學。近期著作包括:《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與張政遠共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西田幾多郎とT.H.グリーンートランスカルチュラルの視点から〉(《日本哲学史研究》第10號,2013)、《日本哲学の多様性―21世紀の新たな対話をめざして》(與張政遠共編,京都:世界思想社,2012)、〈西田幾多郎與牟宗三:跨文化倫理學說的可能性〉(《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9卷第2期,2012年12月)。
章節試閱:
序章 生與哲學
《善之研究》與時代意識
西田幾多郎的《善之研究》,雖然是在明治至大正時代轉變中的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出版,但至今仍有眾多讀者。其出版數量,與夏日漱石的《少爺》和《心》極其接近(岩波文庫出版)。西田的文章雖然並不容易理解,但為何仍然受到眾多讀者所愛戴呢?
從明治末年至大正初期這個時代來看,我們或許可以從倉田百三的文章找到當中的答案。
倉田百三以親鸞及其弟子唯円作主角的戲曲《出家及其弟子》(一九一七年)和評論集《愛與認識的出發》(一九二一年)一躍文壇。對當時的年輕人而言,倉田是一名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作家。在成名之前,他曾深深傾倒西田幾多郎,並寫了一篇收錄於其著作《愛與認識的出發》的文章,表示讀畢《善之研究》後非常感動。透過這篇文章,西田一書因而被廣泛認識。
我是在無心之下開始閱讀其序。不久,我的瞳孔被它的文字釘著了。看!「並非先有個人而後有經驗,而是先有經驗而後有個人。從根本來看,與個人的差別相比,經驗能夠脫離獨我論。」這豈不是一種非常鮮明的表述嗎? 它能成功脫離獨我論?!
單是以上數個字已經如火一樣照射到我的視網膜。我想〔我的〕心跳是停了吧。……我將書闔上而凝坐於桌前。眼淚獨個兒地流到面頰。……此書使我的內心翻滾。
獨我論是指只有自己本身是實在,其他如眼前的桌子、在桌上放置的書和筆記亦只不過是自我的意識內容。這種思考不單對於西田和倉田是一種煩悶,對當時的時代亦然。開國以後,西方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學問和技術傳入日本。人民的生活雖然因此起了極大的變化,但急速的「近代化」卻缺乏了相應的主體。正如清沢滿之所主張的「精神主義」、蓮沼門三、新渡戶稻造等提倡的「修養」,從明治中期至明治後期,日本人的意識明顯走向個人內部,獨我論正好填滿了這個空間。
筆者認為,一種由未被確立的「個」而產生的焦躁及其背後的獨我論,豈不是反映出倉田的那份感動嗎?
「甚麼是哲學」
《善之研究》被廣泛閱讀,不單是由於它與時代煩悶的連繫方式,更加關乎到西田對哲學的理解。
在西田等身的著作中,我們不時發現談及何謂哲學的文章。西田在思考「自己」、「經驗」等問題時,「如何問」、「為何問」等本身亦是他所關心的。
針對何謂「哲學」,西田的答案表示出一種對哲學的固有態度。
在《善之研究》的執筆過程中,西田寫了一篇其後收錄於《西田幾多郎全集》的
〈有關純粹經驗的斷章〉文章。西田在文中表示:「人為求生存而需要哲學。」(十:二八七)在一九三○年出版的《一般者的自覺體系》一書中,我們則可以看到:「我〔西田〕認為哲學是一種內在生命的知的自覺。」
後期西田的關注雖然轉向「世界」,但有關生的問題仍然以下列的方式出現。「我們在哪裡出生、工作和死亡的歷史現實世界究竟是甚麼呢? 它具有哪種構造?」(十一:一七三)。直接連繫我們生命的「世界」,其「理論構造」是怎樣的呢? 對西田而言,世界並不是從外面而被看見和觀察的,而是我們在當中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被這個世界「包攝」。
真正旨求於生
西田在晚年寫了一篇題為〈關於知識的客觀性〉的文章,文中表示:「哲學是始於我們自己的真生。我們具有自我的自覺和生存的方式。」(九:四六一)
西田認為哲學並非只是為了知識,而是密切連繫著自我的生存。西田一貫的看法
是:「真生」如何可能? 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起點,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才是哲學。
在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西田於金澤第四高等學校教授倫理學時際,寫了一封信給於一八九七年渡美,擔任出版社雜誌編輯等工作的友人鈴木大拙。信中寫道:「現今西方倫理學全是知識的研究。議論雖然精密,但對人心的深處soul-experience 〔魂的經驗〕卻絲毫沒有著墨。西方倫理學的議論完全忘卻了自己面前的事。它雖然對麵包和水的成分有所分析和說明,但卻沒有嘗到麵包和水的滋味。」
從這個比喻來看,西田確信倫理學或哲學並非是在於分析麵包和水的成分,而是自己確認當中的味道,並且進而追求比其味道更好的學問。
作為哲學動機的「悲哀」
「真生」如何可能呢? 這個問題與西田本身所經歷的悲痛擁有密切關係。(詳見本書第一章)哲學是始於我們自我的一種自我矛盾的事實。哲學的動機並非是「驚訝」,而是深邃人生的悲哀。(五:九二)
從西田實際生活中反覆經歷的悲痛,我們看到這個「悲哀」的根本。它不單指涉一種個人所經驗的悲哀,而且包含超越這個範圍的東西。
如果自己未曾經歷到人生的悲痛,那就無法理解悲哀的真意。可是,悲哀並非限於一種主觀的感情,而是具有一個更廣闊的意思。人類生存本身所具有的不變特質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我們在此或許可以感受到一種與世界的共鳴。我所經驗的悲哀經常伴隨激情,並在當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寧靜。
在一九二○年,西田為就讀第三高等學校期間因病逝世的長男謙,寫了以下一首
歌
目錄:
中文版序:關於《西田幾多郎──生與哲學》
序章:生與哲學
第一章:西田幾多郎:貫徹悲哀的意志
第二章:朝向根源:純粹經驗
第三章:生命的表現:藝術
第四章:邁向理論化:場所
第五章:超越批判:世界與歷史
第六章:具體性的思考:行為與身體
第七章:尋求真我:宗教
第八章:東西方的夾縫:斬新的創造
終章:西田哲學的定位與潛力
參考書目
西田幾多郎年譜
後記
譯者跋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