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摩根大通2020年指定書單
孩子在學校感到孤單,為什麼從來不敢講?
看到別人開心的聚在一起,為什麼我們的自然反應是退縮而不是加入?
為什麼我們在工作上有成就感,有家人、有朋友,但還是覺得孤獨?
21世紀是孤獨世紀。現在是最容易與人連結的時代,但不論哪個族群、教育程度高低、有錢沒錢,共同點就是都曾感到孤獨。美國超過20%的成人經常感到孤獨、被社會孤立。
孤獨帶來真實的傷害。如果察覺有人迴避你,腦中感受到的痛苦跟被打一巴掌是一樣的;長期感到孤獨的人,相當於每天吸15根菸。心臟病、高血壓、失智、憂鬱症、成癮、暴力、自殺的背後,都有孤獨的陰影。
孤獨是被污名化的情緒。鮮少人願意開口說自己孤獨,那讓人自卑,等於承認自己不討人喜歡、不值得被愛。
孤獨不是錯,但是我們該如何解決心底的孤寂、改變社會的疏離?英、德兩國都已設立「孤獨部長」,迫切希望解決這個「世代問題」。
孤獨,是21世紀快速蔓延的新流行病
相互連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存超能力!
本書作者莫西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拜登最倚重的公衛大臣、抗疫大將。身為「國家醫生」,他研究重要的健康與疾病問題,發現現代社會最難治癒的不是心臟病或糖尿病,而是孤獨,而且孤獨與許多疾病相連,形成惡性循環。他積極投入相關研究,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拆解孤獨。本書就是莫西呼籲社會重視孤獨問題的專書,也是全面解讀孤獨與提出解方的第一本書。
莫西發現,孤獨的惡性循環看來棘手,卻是可以被打破的。其實孤獨感跟口渴、肚子餓一樣,是個生理訊號,通知我們必須向外連結。我們想要和他人連結的動力,其實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本能之一,以對抗壓力和焦慮帶來的生物性破壞,是最好的良藥。
在本書中,他舉出許多打破人際藩籬的有效做法,並提出四個關鍵策略:每天花一點時間陪伴你愛的人;把焦點放在彼此身上;擁抱獨處時間;幫助他人,也接受別人的幫助。他尤其強調要幫下一代建立更有連結的社會,因為新世代在網路中成長,比過去更容易陷入孤寂的痛苦。
唯有連結,能讓我們克服孤獨,解決當前個人和社會面臨的難題,打造彼此關係更緊密的未來。
作者簡介:
維偉克.莫西 Vivek H. Murthy
曾任美國第19任公共衛生署長(Surgeon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也是拜登任命的公共衛生署長。身為「國家醫生」,他致力於保護全美國人的健康,呼龥全民關注重大公共衛生議題,包括鴉片類藥物泛濫、電子菸和情緒健康與福祉。
擔任公職前,他從事疫苗開發與臨床實驗的研究,並創立了幾個組織,聚焦於愛滋病教育、鄉村醫療、醫師倡議,以及臨床實驗優化。莫西在哈佛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再從耶魯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和企管碩士學位,在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與哈佛醫學院完成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並任教於哈佛醫學院。莫西和妻子陳次英( Alice Chen)與兩個孩子現居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有《為自己發聲》、《欲罷不能》、《品格》、《成功哪有那麼難》、《心的靜修》、《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發現天賦之旅》、《一直在路上》、《慈悲.覺醒.每一天》、《敲醒你的財富能量》、《律師本色》等書。
章節試閱:
我和詹姆斯只有一面之緣。某天下午,他走進診間,為了他的糖尿病和高血壓來求診。這位中年男子教了我關於孤獨與連結的一堂課,意義深遠,而且令人難忘。
詹姆斯的身材矮胖,一頭棕髮,皮膚因為新英格蘭地區的寒冬而變得粗糙泛紅。他來看診時,表情相當嚴肅,我看了一下他的病歷,以為他的陰沉是健康情況所導致。
「你好,」我說。「我能幫你什麼忙?」詹姆斯描述了他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體重所面臨的挑戰,也提到這些疾病使他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他的神情看起來很累,整個人無精打采的,似乎覺得人生了無生趣。
然後,他突然沒頭沒腦冒出一句,「中樂透是我人生中最不幸的一件事。」
「真的嗎?」我的語氣透露了我的困惑。「為什麼?」詹姆斯立刻一股腦兒全盤托出。原來,他真的中過樂透。他原本是個麵包師傅,手藝很好,擁有不少忠實顧客。他很喜歡這份工作,知道人們因為他做出來的食物感到幸福和開心,也令他相當滿足。他雖然沒有結婚,但有一群他喜歡的人為伴。這些人和他一起在麵包店工作,所以他從來不覺得孤單。但自從他中了樂透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突然間,他成了「有錢人」,於是他覺得應該將人生升級。根據他過去從電視、電影、廣告和其他媒體接收到的訊息,他決定進入有錢人的世界,開始過著有錢有閒的生活。他以為這樣可以讓他過得比從前做牛做馬的日子更快樂。他的新身分彷彿逼著他要變成另一個人。
於是,詹姆斯辭掉工作,搬到海邊的高級別墅區。他所有的物質需求都得到了滿足,還有源源不絕的收入進帳,他過著所有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然而,儘管他擁有最好的物質享受,感覺起來卻像個惡夢。他不但不覺得滿足,反而開始生病,覺得日子過得很悲慘。他原本是個隨和、幽默與外向的人,卻變得退縮、孤立與憤怒。他的體重不斷增加,後來被診斷出糖尿病和高血壓。他不再花時間和麵包店的同事與老主顧聊天,現在除了看醫師,就是一個人呆坐在家裡。
一切都太遲了。詹姆斯意識到,他選擇去做他以為樂透獎金得主應該做的事,而不是順從自己的心意,是個天大的錯誤。「我拋棄了我喜愛的朋友和工作,搬到所有人把自己關在豪宅裡不出門的社區。我覺得好寂寞。」
詹姆斯的經驗告訴我們,現代社會最看重的地位、財富、成就和名聲,不保證能夠帶來幸福。當我們擁有更多錢,可以買到更多隱私,可以住在隱蔽的豪宅裡,搭自己的遊艇或飛機旅行。這些特殊待遇或許很吸引人,卻可能潛藏人生的代價。假如我們沒有警覺性,這種成功可能導致我們與其他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使我們覺得愈來愈孤獨。
假如詹姆斯能設法擺脫他的鍍金牢籠,增強人際連結,健康狀況應該會大幅改善,變得更活躍、更投入、更快樂,也更像他自己。畢竟在中樂透之前,他曾經擁有自己的社群和連結。然而,做出改變將意味他要推翻社會對成功的主流假設,並重新定義他在社會層面(而非經濟層面)對人生志向的看法。他似乎明白這個道理,但改變不易,尤其是他的健康狀況已經亮起紅燈。身為他的醫師,我能如何幫他呢?
在那次看診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他說話,並向他提出問題,調整糖尿病和高血壓用藥劑量,使他的測量數值落入比較健康的範圍內。我也提議將他轉介給醫院的社工人員,協助他與當地社區建立一些連結。除此之外,坦白說,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他的孤獨感,而孤獨似乎是導致他健康出問題的主因。現在回想起那件事,我仍然感到很難過,但我那時只是個菜鳥醫師。我從詹姆斯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我對他的幫助更多。
醫學院的教育沒有教我如何辨識社交連結對健康的影響,當然也沒有給我任何工具,來幫助為孤獨所苦的患者。我受的訓練幾乎完全聚焦於身體狀況。當我們討論情感議題時,主要是為了管理憂鬱症之類的精神疾病,或是為了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使患者更樂於參與治療過程。這是完全不夠的。我從來沒有受過任何訓練,來評估或解決孤獨的問題,一旦遇上,根本不知道要從何著手。
(摘自第一章 人際連結是生命之鑰)
目錄:
推薦序 面對當代社會的孤獨現象 胡海國
推薦序 獨立但不孤獨 洪雪珍
作者序 健康的人際關係才是復原的良藥
前 言 迫切需要解決的世代問題
第一部 孤獨的成因
第一章 人際連結是生命之鑰
第二章 孤獨的演化史
第三章 不同文化下的人際互動
第四章 正視孤獨的危害
第五章 揭開孤獨的真實面貌
第二部 孤獨的解方
第六章 理解自己、接納自己
第七章 建立堅實的人際網絡
第八章 親師協力,陪伴螢幕世代走出數位迷霧
結 語 終結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