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兩位作者多年的授課經驗和研究心得,作者以淺白的文詞,把理論與抽象的概念寫成白話,使一般人輕易就可以看懂這本研究法教科書。本書體系完整,而且敘述淺白、說理清晰、例證貼切,力求易讀易懂易學。不僅可以作為社工及其相關科系之教本,且對參加各種考試及有興趣研究者,均很適用。
1.本書主要分為:研究計畫、研究方法、資料分析三部分,無論對理念或概念的解析,都很明確獨到,並於每個概念後,加上生活化的實例介紹,使理論與實務合而為一。
2.簡教授以多年所做「質性研究」的經驗,另闢專章,從質化與量化研究的差異、兩者的適用範圍、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質性研究等方面,深入介紹,將質化研究正式帶入社會工作研究法領域,符合晚近崛起的方法學趨勢。
3.社工研究與統計分析密不可分,鄒老師根據過去教學與研究經驗,收集較常運用之資料分析方法,加以組織,務期更具實用性,增進初學者對統計運用的掌握。
作者簡介:
簡春安
學歷:
美國凱斯威斯頓大學社會工作博士
現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1991-2013)退休
中信月刊(台灣地區)發行人(1994-)
基督教(台灣區)中國信徒佈道會董事長(2007-)
鄒平儀
學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博士
現職:
台北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組長(2003-)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兼任臨床副教授(2007-)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6-)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1-)
章節試閱:
第三節 社會工作與研究
在英文的字根中“re”意指著再一遍、重新再一次(again, anew, over again)的意思。“search”則指仔細精密的檢查、測試與調查。所以我們可以說,研究有三大內涵:(1)對許多知識做仔細、系統的研究,以建立一些事實的原理原則;(2)研究者重複的運用客觀、嚴格及系統的程序,把研究的對象操作化或測量化(measurement);(3)對所觀察事實的假設驗證化(verifiability),使研究的結果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Middleman, 1984)。總之,透過研究,我們才有機會去證實一些重要的理論是否準確,才能開發一些結構尚未完整或仍在摸索階段的理念,也才能使理論愈加有實務的應用性(Babbie, 1992)。社會工作同仁應被訓練,使之有能力進行研究、能測量其資料、能證實其論點,也使研究的成果有代表性。
研究的類別很多,由於研究方法、應用性、使用場合以及經費來源的不同,研究有不少的風貌。Beach 與Alvager(1992)指出:從研究方法來區分,研究可分為實證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與理論性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依應用的程度而言,可分為基礎性研究(basic research)與應用性研究(applied research);從使用場合來看,可分學術性研究(university research)與非學術性研究(nonuniversity research),再從經費來源來看,也可分為公眾研究(官方研究)(public research)與私人性研究(private research)。國內的社會工作研究狀況依當事者的背景而有差異,有實證性研究,也有理論性研究;有學術性的,也有實務性的;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但以社會工作的本質來看,經常以應用性研究居多。
社會工作者必須作研究,藉著研究去驗證理論的真偽;去開發新的知識領域;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實務工作裡,如此,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才會有所幫助。
一、求知的目的
社會工作者為什麼要作研究?眾所皆知,社會工作專業非常重視實務,所以我們強調助人的重要性與技巧的專業性。其實,社會工作也是一種求真與求知的過程,為了要更有效的做好實務,我們必須懂得更多相關知識與科學知識,以便使專業做得更好。而懂得更多、更真的方法就是做好研究。換言之,研究基本上就是一種求知的過程,而求知可以讓我們達到下列的目標(the purpose of knowing):
(一)敘述(description)
一個好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能客觀的敘述事實的真相、情境、現象、過程與結果。能清楚的敘述問題是研究者(社會工作者)最起碼的基本訓練。
(二)解釋(explanation)
除了敘述事物的現象外,更進一層的敘述是可以給予解釋。敘述只指出發生了什麼事(what happen?),但是解釋則更進一步,它還要說出所以然(why it happen?),告訴讀者為什麼會如此發生?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比敘述問題更進一步,社會工作者,應該有解釋事情始末的能力。
(三)預測(prediction)
解釋只是講出事情的始末,一般而言,它講解的是過去所發生的種種緣由,但是它不能講到未來。能準確的判斷未來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預測」。所謂的預測不是江湖術士所談的未卜先知,而是藉著數據、經驗、理論等預測未來所可能產生的結果。當科學的程度愈嚴謹時,預測的能力必將愈高。自然科學的預測能力遠比行為科學要大,行為科學又比人文科學要強。社會工作藉著更嚴謹的訓練與研究,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問題與現象,不僅敘述、解釋,還要能預測。
(四)處遇、處置(treatment or intervention)
社會工作與其它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較大的差異,是除了分析問題如何產生以外,還必須對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案。社會工作教育的訓練重點就是教導學生面對個人、團體與社區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時,能夠予以處置,減少問題所可能造成的傷害,這是社會工作相當重要的特質。但是要證明處遇是否必要、在何種狀況最為有效等問題時,就需研究來佐證。
(五)比較與評估(comparison & evaluation)
就算社會工作者能分析問題,甚至於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身體力行,奉獻付出,努力去實踐,但是他仍然要有比較與評估的能力。在實務中,比較處置的前後有多少差異?這些差異是否顯著?評估我們的方案是不是有效?與所付出的時間、人力、資源成不成比率?這些比較與評估的技巧,在研究法的訓練中不可或缺。
二、社會工作研究法的特質
為什麼要有社會工作研究法?它與別的相關學科的研究法到底有何不同?基本上,我們都知
目錄:
2016 修訂版序
第一章 社會工作與研究法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科學與研究
第三節 社會工作與研究
第四節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考量
第五節 研究的時間架構
第六節 研究計畫
第二章 理論、概念與變項
第一節 科學知識
第二節 理論與典範
第三節 概 念
第四節 變項及其類別
第五節 結 論
第三章 問題敘述與假設
第一節 如何尋找研究主題
第二節 如何確定研究的主題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理論的連結
第四節 進行「問題敘述」的寫作
第五節 設定研究假設
第四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文獻探討的目的與功能
第三節 網際網路資料的蒐集
第四節 圖書館內的探索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
第六節 如何寫好論文的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七節 結 論
第五章 社會工作與質性研究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淺談研究法的哲學背景
第三節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第四節 量化研究法的適用條件及其資料的蒐集技巧
第五節 質性研究常用的方法及適用的條件
第六節 量化、質性研究法在社會工作過程的運用
第七節 質性研究資料之蒐集─觀察
第八節 質性資料的分析
第九節 結 論
第六章 實地研究、觀察研究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實地研究
第三節 自然觀察法
第四節 視覺社會學
第五節 觀察者
第六節 結 論
第七章 調查研究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調查研究的本質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類型
第四節 調查研究的步驟
第五節 結 論
第八章 問卷設計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測量的定義
第三節 量度的性質
第四節 量表設計的方式
第五節 問卷的形式
第六節 問卷的信度測量
第七節 問卷的效度測量
第八節 總加量表的鑑別力(DP 值)分析
第九節 結 論
第九章 實驗研究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實驗研究的類型
第三節 「實驗」的內涵
第四節 實驗設計(研究設計)
第五節 一般常見的實驗設計
第六節 單案研究設計
第十章 其它常見之研究法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文化比較研究法
第三節 歷史研究法
第四節 再次分析法
第五節 內容分析法
第六節 非干擾測量
第七節 結 論
第十一章 事後回溯研究與方案評估
第一節 事後回溯研究法
第二節 方案評估
第三節 德懷術(Delphi panel)研究法
第四節 行動研究
第十二章 抽 樣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抽樣的概念與術語
第三節 如何進行隨機抽樣
第四節 抽 樣
第五節 結 論
第十三章 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統計方法在社會研究資料分析中的功能、限制與選判要點
第三節 資料分析的統計方法
第四節 實務研究與資料分析的其他議題討論
第十四章 論文寫作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研究論文的次序與格式
第三節 論文「方法論」的寫作
第四節 論文第四章─「分析與發現」的寫作
第五節 論文第五章─「結論」的寫作
第六節 書目與附錄
第七節 其 它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