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618主會場 關閉
書寶二手書店

書寶二手書店

書寶二手書店|買書、捐書、賣書、代售|讓文字 分享生生不息的感動!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 商品編號:p0611253910055
  • 店家貨號:U102055107

【書寶二手書T1/短篇_G5N】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

[ISBN-13碼] 9789863572404
[ISBN] 9863572403

網路價
229元 約可獲得超贈點: 2 點
付款方式 神卡輕鬆賺3%,雅虎購物這張要有 (倒數兩天)刷上海滿3千送150
刷卡紅利折抵 接受17家銀行
  • 信用卡 接受信用卡刷卡
  • LINE Pay接受LINE Pay
  • ATM轉帳 接受ATM轉帳付款
  • 7-11付款取貨 接受超商付款取貨
交貨方式
服務承諾 七日鑑賞期內退貨免運費
店家即時通
  • 商品詳細說明
分級標示普級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A 近全新、輕微使用、翻閱痕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55107

[代售商品編號] 102213700229

[ISBN-13碼] 9789863572404

[ISBN] 9863572403

[作者] 馮絲瓦茲‧多爾多, 單俐君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 2022/06/07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廣播電台的訪談合輯,篇篇犀利精彩可期。

★以心理及兒科專家專業解答親子教養常見的棘手問題,法式觀點值得台灣父母借鏡。

「當孩子出現」系列

★法國一整個世代的母親,來當你跟孩子之間的翻譯機!

★精神分析結合兒科學,帶給父母不一樣的教養觀!

‧「快點吃飯」「不要!」

‧「把玩具收起來」「不要!」

‧「刷牙睡覺了」「不要!」

學齡前的孩子「不要」連發,總令許多父母血壓飆高;孩子再大一點,狀況更多了:

‧小學了還尿床‧故意罵髒話‧欺負弟妹,手足打架‧遊戲時希望爸媽死掉……

問題的背後,一定有原因

法國家喻戶曉的教母級人物馮絲瓦茲‧多爾多醫師,對這些問題有獨到見解。多爾多醫師身兼母親、小兒科醫師與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她溫暖開明的教養觀,影響了無數父母。

本書是多爾多醫師教養智慧的精華,回答法國父母如雪片般飛來的育兒煩惱。秉持精神分析師的專業,她尋找每個問題的起因、給父母安心的建議,扮演親子之間的翻譯機。



教育的首要條件,是視孩子為跟大人一樣的「人」

多爾多強調,從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已是具備溝通能力的人,與成年人是平等的。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以語言交流情感,才可能互相了解和成長。

孩子說「不」,是為了表達自主

例如,當孩子說「不」,其實具有正面的意義:「因為你要求我這麽做,我才說『不』,但我自己還挺想做的。」這時爸媽不必回答他,一會兒孩子自然就會去做了。

書中還觸及以下問題:

‧婆媳教養觀衝突‧性教育‧覇凌‧向孩子解釋死亡‧和孩子分離‧孩子抗拒上學……

親愛的爸媽,

你可以不用照著我的方式教,但何不試試看?

也許,你會找到更棒的溝通方法!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何翩翩 |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吳家碩 |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孫明儀 | 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張亦絢 | 小說家

黃瑽寧 |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諶淑婷 | 文字工作者

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

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1908年11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保守富裕家庭,十六歲時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加高中會考繼續學業,進入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後,又因緣際會投身兒童精神分析,與拉岡等人共同建立了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將精神分析引入醫學和兒科學領域。

與同時代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相比,多爾多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擴展至胎兒期。她將胎兒視為一個完整的語言主體,認為胎兒即具有交流的欲望和表達的能力,並堅持應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同時,她也十分重視對女性性欲問題的研究,不僅細緻探討了女孩在前伊底帕斯期的心理狀況,還十分強調作為規範者的母親的作用。

著有「當孩子出現」系列、《孩子真的生病了嗎?》、《兒童的利益》等多部作品,並在法國廣播電台開設兒童教育節目,以談話的形式深入解答親子教養的各種問題。她成立的綠房子(Maison Verte)等機構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並在兒童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爾多與先生育有三名子女。她於1988年病逝於巴黎,享年八十歲。

單俐君

法國巴黎大學教育學院專業研究,Charles Perrault國際學院文學論述首獎,專長為中文/法文筆譯口譯。譯有《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記得要快樂:A到Z的法式幸福》等。
推薦序一: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我的母親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曾說,同意製作「當孩子出現」(Lorsque l'enfant paraît)這個廣播節目,是她一生中最難下的抉擇之一。她撰寫過複雜的理論著作,但是另一方面,她始終希望透過簡單的方式以及易於理解的詞彙,讓每個人都能進入她精神分析師的知識和經驗領域裡。她曾在雜誌上寫過許多所謂「普及化」的文章,也參加過一些廣播節目。然而,以講述個案情況向聽眾充分深入回答問題的方式,卻是一項完全創新的做法,因此是有風險的。必須既不能變成無視專業上須嚴守祕密的公開諮詢,也不能是帶著教條口吻的理論課程。首先她要求只接受書面信件,因為這樣,對方就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困境,進而保持一點距離。接著她要求由我來整理信件。然後我們遇到了一位出色的電台主持人傑克•琶戴勒(Jacques Pradel),他的聲音非常溫和,而且對製作這個主題很有興趣。節目開播時,他還是一位三歲女孩的父親,妻子正懷著雙胞胎,也是一位充滿熱情又有智慧的對談者,我們之間立刻萌生了默契。馮絲瓦茲.多爾多有一個非常令人愉快的特點就是:她愉悅輕鬆,又有幽默感。她甚至說自己的意見純屬個人看法,認為別人不同意她的觀點,其實是非常好的。她說話的方式非常生動傳神;當她找不到適當的詞彙時,常常習慣發明新詞,這是她一直讓編輯很傷腦筋的地方。不過她對聽眾的智慧以及父母親們的能力充滿信心,而且尊重他們,也不好為人師。偶爾有些批評的信件,她都能夠以極其寬容的態度接納。從所有這些元素裡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化學效應,聽眾們立即報以熱烈的共鳴,「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一舉成功,真是成了社會奇觀。在路上人們會停下車子收聽節目;在工作場所,員工會圍聚在收音機旁,生怕錯過任何談論的內容。

馮絲瓦茲‧多爾多當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從原來忙碌又有卓越聲譽的臨床醫師,突然成為備受追捧的公眾人物、明星,常在街上被認出來,電視和報紙爭相邀約。她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會有如此突如其來的改變,這讓她難以接受,並且很快就明白到,名氣完全改變了她與病患之間的治療關係,有人因為慕名或好奇而攜子前來求醫。她立刻決定停止在自己的診所看病,但仍然繼續接受其他專業精神分析師前來向她請益諮詢,並且繼續為收養機構裡的孩子做心理諮商,因為她認為,在那裡不會有名氣之擾。另外,她在醫院裡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就是在一群大約二十名訓練期的精神分析師以及執業精神分析師面前進行諮商,讓學員們實地觀察她如何與嬰兒以及幼兒工作。這在當時仍屬少見,多爾多算是先驅!這種諮詢的方式令她全心投入,持續到生命終點,也就是直到她去世的前兩個月。當時她罹患肺纖維化,日夜需要供給氧氣。看病時,她隨身必備一個攜帶式氧氣筒,回到家,總是筋疲力竭,卻十分歡喜。突來的盛名之累,迫使她必須重新規劃自己的臨床醫師生涯。為了堅持自己的道德理念,也為了將一生的經驗傳遞給那些對精神分析一無所知的人,她付出了痛苦的代價。然而她的堅持是對的,因為她深信聽眾們的智慧,終於使她贏得了這一場賭注。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她在六歲時誓願要成為「教育醫師」,讓父母非常震驚,並且向她解釋這個職業不存在,她隨即回答說:「這樣的話,就來發明好啦。」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她關心的是如何盡可能將自己一生的專業經驗傳達給父母、醫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與兒童接觸的人,無論他們的職業與職位。有兩個使命驅使著她:一是她非常看重知識的分享,她認為一己的知識和努力可以讓所有的人受益。另一個是,所有重要的治療師都關注的防微杜漸,不希望見到由於無知而重複教養上的錯誤,導致神經質的痛苦、家庭緊張、學業受挫等等,讓原先有能力有智力的孩子無法在世界上獲得發揮的空間。她經常告訴我,所有這些工作最重要在於傳遞經驗,也就是透過治療孩子苦痛所得到的各種寶貴經驗,讓其他的孩子能夠受到更妥善的照顧。

這個節目為當時樹立下了里程碑,即使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熱烈又感動地談論著這個節目。我們經常在電影或電視中會聽到關於多爾多的習慣用語:她已經進入了公共領域。節目一開播,聽眾們立即深受吸引,卻也引起各方針鋒相對激烈辯論是否有權利繼續播放像這樣製作型態以及談話方式都如此不尋常的節目。另外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也為之震驚,認為精神分析因此被誤導,甚至褻瀆了它原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毫無疑問地,在精神分析專業領域中,她為盛名之累付出了代價。今日,當我們看到電視或廣播節目中肆無忌憚大談隱私,再穿插上一段膚淺的心理評論,大家卻毫不在乎的時候,再回頭看看當年這個滿懷謙虛又謹慎的廣播節目所引發的媒體風暴,真是讓人驚愕。她甚至被戲稱為「精神分析界的祖母」,大家以她的盛名為藉口,詆毀貶抑這位傑出的臨床醫師,否決她從一九八四年著作《身體的潛意識意象》(L’image inconsciente du corps)一書開始一生致力關於身體的潛意識意象表達非常重要的理論貢獻。她曾與拉岡(Jacques Lacan)同為佛洛伊德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最後一次分裂中,有人擔心她會憑藉聲名大噪而覬覦權力,這對她來說真是相當殘酷:她對權力毫無興趣,為人非常謙遜。或許是,她已經完成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這個意念,支持著她以哲學智慧超然地走過了這場風暴。

她去世於一九八八年,舉國同悲,葬禮由一位天主教神父、一位基督教牧師隨同一位伊斯蘭教伊瑪目以及一位猶太教拉比舉行,萬千群眾前來致意。 她非常有名,但是在身為臨床醫師、理論家以及訓練師這一方面,卻又不為人深知。一部分是因為她從來不想創立學派,即使她培育了許多精神分析師,卻將這些年輕人視為同輩。 她喜歡說:「我沒有學生」,也喜歡說:「 千萬別做馮絲瓦茲‧多爾多,要做你自己」,還會閃爍著慧黠的眼神說:「我很願意給你一些建議,只要你保證不照著做。」

幕後故事

一九七六年十月至七八年十月兩年間,我們完全生活在「當孩子出現」廣播節目的步調中。我們會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到她的診所錄製一整週的節目。每個星期我們都會收到一百封左右的信件,我會帶著五個文件夾,分裝著每一天的節目主題。由我來做前置準備工作:也就是選擇討論的主題以及信件,然後摘要來信綜整討論主題。我會畫出重要的段落,還會建議傑克•琶戴勒要做的提問。事實上,這些信件都太長了,根本無法全部唸出來。為了讓大家能夠思考症狀的多面意義,並且在案例之間相對比較,通常我會選出幾個相同的症狀,但背後的問題卻完全不同。即使健康的孩子有時也是會出現症狀的。接著我們會以信函通知那些預計在節目中回覆其來信的聽眾,還有那些對同一主題提出問題的聽眾,知會他們空中答問的日期。其他來信的聽眾幾乎也都會收到書面答覆。所以每次節目都是一場龐大的工程,我認為大家都夠感受到我們全心投入的誠意。這實在是令人興奮、感動又筋疲力竭的兩年。每次去母親家時,我總是隨身扛著一個裝滿信件的大書包,週末常是在口述聽寫答案中度過。與聽眾之間的對話過程真是既充實又飽滿。精彩的是聽眾來信的演變:起初我們收到的來信很簡短,解釋的也不很清楚;到了後來,信件內容又長又詳盡,細膩又聰慧,甚至十分睿智。有些信甚至長達四十幾頁,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回答這些完全了解孩子痛苦的父母。他們已經花了很大的功夫思考過問題,只等著馮絲瓦茲‧多爾多確認他們走在正確的路上。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讓我們感到十分振奮的是,來信展現了大家了解了面對孩子時應當抱持的態度,這實在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的預期。

詭祕停播

「當孩子出現」這個節目持續播出一年半的時間,給那個時代留下了永恆的印記,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節目驟然停播跟之前的廣受歡迎一樣令人驚愕,原因至今成謎。國家廣播電台更換台長,新任臺長賈克琳•波堤野(Jacqueline Baudrier,1922-2009)有一天把我們叫到她的辦公室,告訴我們她決定停播這個節目。她沒有給我們任何解釋,而是要馮絲瓦茲‧多爾多像記者一樣主持另一個有關心理方面的節目,我母親當然拒絕了。她甚至提議要我母親跟兒子,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手卡洛斯一起演出,一起唱歌!

節目停播的消息沒有對外宣布,九月新學年開始時,聽眾們徒勞等待著他們最喜愛的節目。他們非常震驚節目竟然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就好像馮絲瓦茲‧多爾多和聽眾之間的交流必須在沉默與禁言裡落幕。信件持續湧進了幾個月,我們要求電台聘雇一名祕書來回答聽眾們的信件,卻被告知:「你們不要回信就沒事了。」我們據理力爭:「身為臨床工作者,我們不能讓這些焦慮的人陷入困境中。」這整段冒險過程始末都精彩生動地記錄在戴樂古(Delcourt)出版社發行的漫畫書《多爾多風波》(L'onde Dolto)中。

我相信,在文化差異的背後,隱藏著普世人類的靈魂及其磨難。我希望台灣的讀者們能夠享受自己遇上馮絲瓦茲.多爾多出其不意的回答時的樂趣,也希望你們會喜歡她細膩、溫暖、仁慈又風趣的智慧。我真是喜歡曾經發生在法國二十世紀的交流,能夠跨越時空與非常不同的讀者們相見,我要衷心感謝譯者單俐君女士,以及心靈工坊出版社提供優質中文版版本的機會。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推薦序二:所有的育兒問題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

當我知道心靈工坊要出版馮絲瓦茲‧多爾多的《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時,我有些擔心,雖然作者是法國家喻戶曉的「教養專家」,教養理念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法國父母,但畢竟是「一整個世代」前,教養觀念雖不至於日新月異,可是隨著兒童權在近代越受重視與討論,父母教養觀念也有了明顯改變。

幸好,多爾多在前言即表明,「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可是社會卻未聽到兒童的心聲」,強調了兒童是重要且獨立的個體,同時提醒,自己雖是兒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背景,但製作此節目不是為了提供諮商,更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解方;而是希望為那些身處困境的父母,換個角度思考,挖掘出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意義,讓他們更理解、幫助孩子,即便是沒有育兒需求的讀者,也能從本書學習到更友善對待兒童的方式。

本書提出了許多重要且有用的提醒,例如成人認為兒童「任性」擾亂秩序,是因為沒有好好了解發生什麼事,例如孩子已經走得很累了,但大人評估他的年紀已經不需要推車,就覺得孩子「明明可以走卻假裝走不動」。兒童的牢騷、大吼大叫、哭鬧,其實都是做了也可能被忽視的無效反抗。

還有,不要逼不餓的孩子吃飯,孩子吃進肚子的只有焦慮;情緒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小心翼翼對待,而是不被評斷好壞地完全接納;看似對處罰「毫不在乎」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神經緊繃,且自尊心強;大人無論如何都不能羞辱孩子,打罵孩子只是父母自我控制不足的表現,不要隨便幫自己找合理藉口。本書還有一般教養書少見的內容,例如如何處理收養孩子的心理狀態、協助孩子轉換國家(語言)和居住環境,孩子重病或進行手術治療時,如何安撫孩子。

多爾多對兒童十分寬容與友善,孩子發脾氣時不用責備,可以說「我以前就跟你一樣」,來幫孩子緩頰,也提醒他學習情緒控制的表達。孩子說髒話,父母可以討論分享自己也會的髒話,但讓孩子知道什麼場合該使用什麼語言。

最讓人驚嘆的,是多爾多早就提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相同」的觀點,父母應該把每個孩子當作獨生子女看待,而非相互比較。當孩子進入說「不」的階段,固然讓父母不耐與憤怒,但別忘了,孩子正要長出自我,他們的「不」並非為了事事反駁,而是正在學習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要注意的是,多爾多身處年代與我們不同,所以性別分工觀念相對保守,例如關於性的問題,他認為男孩問題應由父親(成年男性)回答;讓家中年長的孩子陪伴母親生產,可能有負面影響;孩子看到大人的身體,會覺得自己不如大人;或者是「孩子選擇了他們的父母」,所以即使因為育兒環境不佳、過勞等社會因素,影響父母無法有更寬厚包容的教養態度,甚至影響愛孩子的方式,孩子都能明白……等,這些觀念,在今時今日都已可被反駁、必須有所調整。

但多爾多的育兒觀充滿彈性與包容是無庸置疑的,所有的育兒問題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每對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模式都不同,所以不要隨意地用自己的經驗去評斷他人。雖然為人父母的過程,我們可能複製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可能刻意選擇完全不同的做法,但孩子的各種問題,都是在提醒我們沒有「標準兒童」,只有細心觀察、認真學習,接受混亂與彈性就是生活日常,才能找到最適當的育兒方式,不只是為了陪伴孩子成長,也是讓我們面對藏在內心深處,渴望被好好對待與陪伴的內在小孩。

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
推薦序一:跨越時空與文化的交流 Cathrine Dolto

推薦序二:所有的育兒問題都不會只有一個答案 諶淑婷

譯序:一位實踐者的真誠與人性關懷 單俐君

前言

第一部 焦慮與攻擊

1總是有原因的──當孩子出現

2喊叫是為了引人注意

3離異與焦慮

4是寶寶造就了媽媽──關於餵食

5沒有「應該要會說話」這回事──說話與親吻

6做了就做了──關於焦慮

7了解新語言,接納新父母

8觸碰到孩子身體時──接受手術

9「我們就當她死了吧」──談攻擊性

第二部 那些說不出口的…

1間接的問題──父職、出生與性

2有疲累的母親嗎?

3說不出口的問題──再談性教育

4在誰面前裸體?

5伊底帕斯情結

第三部 嫉妒 vs 競爭

1人類從很小開始,就什麽都知道──當弟弟妹妹出現

2怎樣才是公平?──煩躁與任性

3哥哥用腦,弟弟用腳──兄弟之間的相處

4黏TT的小寶寶,嫉妒的雙胞胎

第四部 分離、陪伴,以及如何安撫

1我們早就在等你了──孩子終於出生

2父親出遠門時

3誰拋棄誰?

4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睡眠習慣

5喜歡或愛欲──夜醒問題

6嬰兒應該被抱著的──談安撫

7「有人」是誰?──爸爸和媽媽

8. 心理臍帶的割捨及雙胞胎的養育──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

第五部 爸媽怎麼教

1關於孩子的大小便習慣

2孩子說「不」,才「會」去做──談順從

3是真是假──真有聖誕老人嗎?

4我們會死,因為我們活著

5待在家裡──家庭幼兒班與出外拍廣告

6他會是藝術家

7孩子需要生命力──休閒活動

8欺負別人或是受人欺負?──放學以後
【內文試閱】

做了就做了

──關於焦慮

這裡有一封來信再次提到了一些您以前談過的話題。這位來信的母親寫道:「您說得千真萬確,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總是新手媽媽育兒的實驗對象。」她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還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兒子出生以後,她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成為了母親。女兒出生的時候,她和丈夫才剛剛脫離各自的原生家庭,她有些像旁觀者似地觀察女兒,信裡寫道:「我一定在女兒出生後的三年裡,在她身上累積了創傷,現在亡羊補牢是不是還來得及呢?」因為她聽說,孩子三歲定終生,不可能彌補過去。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像她所說的,是否可以亡羊補牢呢?

她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真的有什麽具體的過失啊,她只是感到自責而已。這並不能說明孩子身處其中時適應或成長得不好啊,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應該是有過一些重大的危機。

哪些重大的危機?……這裡還是要再說一下,這位母親說的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實際上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成長經歷是在六歲以前,而不是三歲定終生。六歲時,孩子已經根據自己從出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為什麽呢?因為在生命初期,孩子還沒有參照的基準。假如孩子由中國人來撫養,那麽孩子就會說中文。然而,孩子也可以是說法語的;孩子說的不僅僅是語言,他還「說著」從父母身上傳承的行為方式。他會自我學習,並且知道要成為大人,就是要像自己的母親或父親那樣。這個小女孩擁有的性格,深深烙印著自己與家人關係的痕跡;但是,這完全不表示她的性格就會變得糟糕透頂或是很神經質。

已經做過的事,就做了;現在重要的是,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了,當她說:「啊!你其實並不愛我」的時候,要對孩子說:「不,我是愛妳的。但請妳設想一下,妳出生的時候,我還根本不知道當媽媽是怎麽一回事。或許是妳教會了我怎麼當媽媽的呢……我要謝謝妳,讓我知道了在弟弟出生以後,怎麽當母親的。」聽到母親承認在育兒過程中曾經生澀笨拙,以及聽到母親說多虧了自己,才能在面對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時不再那麽笨拙了,一定會讓這個小女孩感到非常驚喜。所以,告訴孩子實情是很重要:不要對孩子隱瞞母親在育兒過程中曾經有過的困難,並且為此常常憤怒。父母和孩子之間應當坦誠相對,不要試著去「挽回」什麽。不會因為孩子在三個月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奶瓶餵得不夠,就會讓他得到佝僂病;也不可能在孩子九歲的時候,一下子把他嬰兒時期沒有喝夠的奶全都補上。這個孩子是由她自身發展養成的,或許她的脾氣會比弟弟壞一點,然而也未必真的會這樣;或許因此,她讓自己更有保護自我的能力,我也不確定。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切會成為孩子未來性格養成的元素,在孩子三歲以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個性了!大人尤其應該去喜歡孩子的性格,孩子也要喜歡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去了解他自己,比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喜歡做什麽,應該是由孩子本身說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是個男孩的話,那麽父親或者祖父、叔叔舅舅或者某位男性,就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已經有一些內向封閉的話,母親是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男孩子只有在面對一位男性的時候,才會打開心房;做父親的這時候是責無旁貸的。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來吸引另一性別的父母;另外,孩子也需要同齡的小朋友。

還有一位母親的來信很有趣:「收聽了您們的節目之後,我想假如我以前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的話,至少以後我會是個模範祖母!」她的孩子目前分別是十一歲、十二歲和十三歲,她認為,自己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在教養方面可能犯了一些小錯誤,她說:「我覺得以前有過的問題,好像都源自於孩子們太過於敏感。歸根結底,我覺得孩子們不要那麽敏感,他們的身心就會更健康,性格也會更陽光。」

確實是這樣的。

那麽,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翼翼地互動呢?

不用。首先是,要承認孩子敏感的一面。當然,比較敏感的孩子,對喜怒哀樂的感覺都會比較強烈。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別人能夠用語言說出他的敏感,不去評斷好或壞,而是認同這個事實,既不懊悔也不引以為恥,讓孩子接納並且駕馭自己的性格。

另外一封信是關於一個四歲的孩子,這個孩子既好動又好鬥。在學校裡,他明顯地表現出不適應,學習跟不上,又經常亂動亂講話,並且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影響他參與班級的活動。在家裡他非常挑釁。信裡說:「無論我們要求他做什麽,他總是表現得很叛逆,也不好好吃飯,還尿床,是個焦慮的孩子。」

事情看起來已經有點嚴重了。我認為這位女士應該帶孩子去醫學教育機構做諮商……這是我們所謂的性格不穩定的兒童,也就是一個焦慮的孩子。在家裡可以採用的基本處理方式是:當孩子開始煩躁易怒的時候,母親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生氣,反而應該表現得很冷靜,並且要試著給孩子喝一點東西,例如給孩子喝點水,並且讓孩子玩水。這點我曾經說過:每天玩水或者是泡澡對焦躁的孩子有很大的幫助。音樂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不過不要放一些不好的音樂,而是放一些莫札特或巴哈之類的音樂。但是,這個孩子的情形,我認為還是需要帶去兒童醫學教育機構做心理諮商。

另外,這位母親還寫道:「他不好好吃飯。」不會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母親能夠不打擾孩子,讓孩子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要讓孩子為了吃飯這件事情感到煩心,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好了。孩子不餓的時候,還硬要孩子吃飯是很不好的;在這種狀況下,吃進肚子裡的只是焦慮而已。

喜歡或愛欲

──夜醒問題

我們再來談談夜醒的問題:這裡指的是孩子半夜醒來而且會哭鬧的問題。

是幾歲的孩子?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據她母親說,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儘管如此,從三個月前開始,她每天夜裡都會醒來。於是,這位母親便徵詢了身邊的一些朋友,她們同樣也有年紀還小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每天夜裡常會醒來三、四次。這位母親說:「我去看了我們的兒科醫生,跟他說,我受不了孩子半夜醒來害得我也睡不著;因為這樣的生活步調,我是沒有辦法堅持太久的。我要求醫生給孩子開一些鎮靜劑,但是醫生拒絕了。可是我甚至同意服用鎮靜劑,也同意夜裡重新給孩子用尿布的。」

為什麽要重新用尿布?這跟夜醒有什麽關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如對商品有疑問請使用「商店客服」發問,發問時請告知完整商品名稱。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商品頁發問功能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超級商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其他注意事項:

    建議可多利用7-11取貨付款,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領貨。   

 

  • 9.9 店家滿意度
  • 1.4 出貨天數
  • 0.3 回信天數
  • 1.1 缺貨率%
店家即時通

優良商店

消費者滿意度:9.9

商店滿意度

平均服務品質

出貨速度:1.4
回信速度:0.3
缺貨率:1.1 %

近一週瀏覽次數:98123

本店商品搜尋

商品名稱 店家貨號

價格範圍  ~ 

本店全部分類

全部商品(181005)

【優惠專區】

【文學 小說】(47801)

【人文 史地】(8552)

【自然 科學】(3703)

【休閒 嗜好】(17661)

【保健 美容】(6977)

【進修 語言】(8240)

【大學用書】(5107)

【財經 企管】(15366)

【心理 人際關係】(10086)

【家庭 親子】(29010)

【藝術 設計】(13083)

【傳記 珍本】(2683)

【漫畫 電玩】(4767)

【宗教 命理】(3947)

【電腦 網路】(1954)

【參考書 工具書】(1130)

【雜誌期刊】(938)

【雜七雜八】

【文創商品】

[x]
[x]

加入收藏清單

商品名稱:
標籤:(非必填)

你還可新增 個標籤 (每次新增限輸入一個,每次限10個字)
您可自訂標籤,方便資料分類與管理

常用的標籤:
資料傳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