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標示 | 普級 |
---|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 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25507
[ISBN-13碼] 9789570487299
[ISBN] 9570487291
[作者] 約翰‧鮑比, 汪智豔, 王婷婷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20/06/03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依戀理論創始
解開你的不安全感源頭、迎向健康的人際聯結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當孩子離開母親,被送往一個陌生環境時,我們可以預期到孩子表現出的三個行為階段:抗議、絕望、疏離。當孩子經歷了幾次失去母親角色的經驗後,他所體驗到的不安全感,會讓他漸漸的不再依附任何人。」──約翰・鮑比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會自然而然的對母親有著強烈依附傾向,這是必經的生理現象,一旦失去了母親角色,孩子的悲傷與痛苦,將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心理狀態。他們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焦慮,從一開始不斷的用哭泣、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抗議,並且時時刻刻關注母親回來的訊號;接著,孩子變得退縮、失去活力,感到深深的絕望;最後,當孩子無法再次忍受分離經驗,他不再讓自己依附任何人,轉而將注意力轉向物體(糖、玩具)。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著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還有孩子失去與母親聯結時是如何絕望與悲傷。最終,我們或許會在這樣的研究中發現,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都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
【本書重點】
1. 影響近代心理學的革命性研究
在鮑比提出「依戀理論」之前,心理學分析大多都是以「回顧」方式來回溯童年經歷與成年心理問題的關聯。然而,鮑比運用了開創性的研究方法,追蹤了兒童幼年狀態來印證他的理論。也因此,鮑比發現了幼兒時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深刻的影響成年後的心理狀態。而這個開創性的研究理論,甚至影響了當時英國醫院的父母陪床規定。
2.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後的人際連結
在談論成人關係時(尤其是兩性關係),幾乎所有近代心理分析與研究,都會提到鮑比的「依戀理論」:我們逃避與他人的親密聯結、焦慮於他人對我們偶爾短暫的忽視……這一切的心理狀態,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時期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因此,當我們深刻了解依戀理論的源頭、看見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我們,或許就能解開與他人親密關係中的死結。
3. 看見兒童依附關係發展,給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當我們看見兒童如何依附母親角色,就能更加明白母嬰關係與聯結。和父母分離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兒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獨立,最終脫離父母的羽翼。然而過早分離、分離時間過長、過於突然的分離,是孩子無法理解的,這些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態。
約翰‧鮑比(John Bowlby, 1907-1990)
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創始人,最著名的理論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早年在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學。1946~1972年以陸軍精神病學家的身分長期在英國家庭心理健康權威機構塔維斯托克(Tavistock)診所和人類關係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兒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醫療、教學和臨床研究。他系統性的研究了母愛剝奪對人格發展的不良影響,提出了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而後,依戀理論也經由他的學生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研究證實,並且延伸到成年的戀愛關係中,成為了近代最知名、運用領域最廣的心理學理論。
翁士恆
英國愛丁堡大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專長為歐陸現象學哲學與客體關係理論心理治療。曾是兒科臨床心理師,面對特殊兒童與罕見疾病的家庭,多年來與他們以及歷經暴力對待的兒童與家庭一起工作。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主責授課心理衡鑑、診斷與心理治療。
【專業人士感動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者)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貓心—龔佑霖 (華人第一位依附書籍:《找回100%安全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繁體中文版審訂序】
最原初的依戀,無論用什麼方法驗證,都會是一樣的結果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學博士 翁士恆
約翰‧鮑比毫無疑問是談論到發展心理學與親職教養的領域中,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他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接受了英國精神分析的訓練,從克萊恩的客體關係理論中探求了母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因此細緻的描述了嬰兒的意識從無到有的歷程如何透過母親與孩子的每一天互動形成成長基礎。這樣的聯結所代表的,是每個人在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我關係,這樣的人我關係,從沒有意識就開始建立,透過很多的肌膚接觸、很多的哺餵、很多的耳邊呢喃,逐漸的被嬰兒拼湊起來,成為一個名為母親的「客體」,這精神分析的理解,充滿著情愛,幾乎命定的說著母愛的必然性,是一種理所當然。
但是也有很多人批評約翰‧鮑比是心神分析的逃家者,當他到了美國之後,開始使用科學理論,相繼的與多位心理學家建立起以科學方法檢驗的母嬰關係理論,他從生物學與演化論的角度,加上分析大量的實驗數字,形成了我們理解母親與嬰兒間的關係如何形成、穩固,與影響一生的卓越貢獻。然而這樣的科學理論模式的建立,卻也更證實了其最初於精神分析論述:母愛對於孩子的影響巨大,終其一生。鮑比也說,他的發現與論點,其實與佛洛伊德並無二致。諸多途徑所探索驗證的母嬰情愛,有著共同的核心,是人類關係的本體。
他的著作透過心理學家以科學的模式建立不斷的檢驗,形成了重要的三本鉅著。這三本書,是所有的心理學者與教育學者在案上必備的參考書籍,幾乎近年來的所有親職的論點都奠基於此。世人稱這三本鉅著為「依附關係與失落三部曲」(attachment and loss trilogy),其中第一冊書為被世人所熟知的「依附關係」,鮑比探討「母親」的意義與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經驗。第二冊探討「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一樣從各方觀點,去驗證母親離開對嬰兒所產生的焦慮與影響。而第三冊發展得比較晚,也一直到近年來才開始被注意的「失落」(loss),探討著當母親這個客體永遠離開,如何影響、如何調適?*這本書,讓我們從關係原點凝視自我與身邊重要的人*
很高興這三本著作終於有了中文的譯本,以「依戀理論三部曲」的序列,讓中文的讀者可以站在鮑比的思維去延展自身的生活經驗。這第一冊「依附關係」是所有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縝密的談「母性」的生物學基礎是來自千萬年以來讓所有生命得以延續的原因,同時也仔細的說明「好的」依附關係如何讓孩子可以穩定的成長。其中,讓孩子在初期擁有近乎恆常的「母愛」如此重要,那是一種無條件與無時無刻的積極關注。讀者在閱讀的過程,除了會對其中的知識性臣服,也會對情感的真摯而感動。文字如鏡,反射著成長過程中的愛與情,彼此堆疊成為對人與對世界的信任。
因此可以怎麼使用這本書?可以怎麼返身檢視身為閱讀者的自己?這本書將我們帶回了知識的起點,讓我們從關係原點凝視自我與身邊的重要他人。閱讀的有些地方是艱辛的,因為那踏入了好深奧的領域。這時候,當把書放下,你可能看著重要他人的眼睛,你會接收到這個重要關係裡自然而然的眼神,而裡頭映射著自己。你會彷彿確認了這個關係的重要,然後把書拿起,繼續的閱讀。書中的知識與所擁有的情愛關係,都是彼此的基礎,透過閱讀的行動而強化。
閱畢,可以得到了對於「依附關係」的懇認,可以回到再自然也不過的生活,可以看看自己身邊的重要他人,父母、孩子或親密的伴侶,回到關係中,回到這世上千絲萬縷卻又單一純樸的依附之愛,裡頭有我、有你,只有「我們」彼此依附的真實。
僅以這本書獻給所有的父母,與所有的孩子。
【簡體中文版審訂序】
依戀理論,讓我們更理解母嬰關係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院講師 易春麗 博士*追蹤早期依附關係對個體後續發展影響的前瞻理論*
我在2000年之前,從發展心理學教科書上了解到依戀理論,當時並不知道依戀理論的創始人約翰.鮑比(John Bowlby)是心理治療領域精神分析科專家,直到2004年秋天參加了南京腦科醫院組織關於依戀理論的培訓。當時,主辦單位邀請了四位英國專家,培訓過程中,專家放了四段母嬰分離的影片,這幾段影片相當震撼,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我找到了約翰.鮑比的這三本關於依戀理論的書,當時沒有任何中文譯本,我一直都想把英文版好好讀完,可惜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閱讀完這麼專業的英文書,還是挺難的。
這三本書是約翰.鮑比在20世紀40、50年代開始的研究,他花了30多年將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轉化成三本最為經典、關於依戀理論的著作。這些書裡涵蓋了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呈現、反思和批評。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用的是回顧方法,從成年患者的敘述中追溯其早年的創傷經歷,而約翰.鮑比與之相反,用的是前瞻性的方法,追蹤了早期依附關係對個體後續發展的影響。在書中,約翰.鮑比透過多種角度論證他的依戀理論,比如:透過比較心理學(透過研究動物來推演人類的行為)、發展心理學中對幼兒與父母分離的研究,還有生理基礎方面的研究,以及臨床實踐。
大家都可以透過閱讀這三本書具體了解這些資料,因此我就不贅述了。我一直希望這三本書能被翻譯成中文,以促進依戀理論的推廣與應用。當出版社編輯找到我,請我擔任審訂的時候,我很高興的接受了。我知道,這段過程可以讓我好好讀完這三本依戀理論最為經典的書籍。說起來,我在十多年前曾為薩提爾家庭治療系列圖書擔任審訂,深知審訂的痛苦,在完成那幾本書之後也發誓不再做這種事情,可是等到依戀理論這三本書送到我的面前時,由於書的吸引力,我義無反顧的接受了這個工作。這次的審訂工作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由於參與翻譯的工作者很多,翻譯水準參差不齊,這使得審訂有時候是一種純欣賞,有時候就是一種痛苦的折磨。這套書審訂完成後,我很欣慰自己終於好好讀完了這些經典,也發誓不再做審訂工作,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有其他可以吸引我的書。*依戀理論影片,改變了英國醫院陪床規定*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分,我對親子互動行為異常敏感,也很喜歡分析和解讀各種影片。因此,2004年看到約翰.鮑比的依戀理論影片,至今還對我有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在這裡還是要介紹一下當初所看到的兩段重要影片,以及這兩段影片的深遠影響。約翰.鮑比就如同一個攝影記者,以不干預的方式進入觀察環境。
第一段影片是一個3、4歲的小女孩和媽媽分離。在20世紀40、50年代的英國,小朋友住院的時候不准媽媽陪床。那段影片裡,小女孩住院大概7天,媽媽每天會有短暫的時間來探視小女孩。隨著時間推移,小女孩和媽媽見面後需要越來越多的時間,才能和媽媽進入一種比較好的互動狀態。等到小女孩出院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一大一小的背影,孤獨的走出醫院,沒有任何母女之間的親暱互動。
據說這段影片被國會議員看過之後,改變了英國不准父母在醫院陪床的規定。我還記得,90年代我在國內兒科醫院實習的時候,家長也不可以陪床,家長白天可以在醫院,晚上必須離開,相信這種住院方式也會損害中國兒童。
第二段影片也是關於分離的,時間是九天。這段影片中的小男孩大約兩、3歲,他的媽媽即將生小寶寶了。在那個年代,英國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沒有親戚也沒有鄰居幫忙,爸爸也沒有假期必須上班。媽媽生產的時候正好是晚上,小男孩在睡夢中就被臨時送到了托兒所,早上一睜開眼睛就在那裡了,身旁都是陌生人。他試著引起保母的注意,但是因為保母有很多工作要做,對小男孩的情感需求缺乏足夠的關注。剛開始,小男孩還試圖和成年人接觸,後來就絕望了,他沒有辦法從保母那裡得到如父母般的照顧,等到媽媽生產完幾天後、到托兒所來接他的時候,媽媽抱起他,而小男孩在媽媽的懷裡扭動、掙扎著,就如同媽媽是個魔鬼,影片裡的媽媽看起來很傷心。這對母子在精神分析師的指導下慢慢修復關係,但是即使如此,媽媽報告小男孩在隨後的歲月裡,依然偶爾會莫名的情緒不穩定。
第二段影片比第一段影片還要震撼,它改變了英國這種生育模式,此後開始推行新的模式來幫助孩子應對母親生育時的這幾天分離。
第三段影片是又有一位媽媽準備生產了,在生產之前,媽媽帶著大孩子去熟悉一個寄養家庭,媽媽準備在生育的那幾天把孩子託付給寄養家庭,因此在生產之前經常帶著孩子到寄養家庭中去玩,還讓孩子帶著自己的安撫物,就是他最喜歡的一個玩具,媽媽要讓孩子熟悉寄養家庭,並且對待在寄養家庭中一段時間有心理准 備。
中國近年來因為對兒童養育的重視,開始有些親子關係類節目,很多真人秀電視節目對研究依附關係都是有幫助的。我們實驗室最喜歡研究和分析的是《爸爸回來了》。這個節目中,孩子和媽媽分離兩天,然後由爸爸替代照顧,非常有研究依附行為的味道,可惜因為有些觀眾覺得那些參與節目的真人秀家庭在炫富,結果節目停播了。當然也有其他真人秀,例如《寶寶抱抱》、《媽媽是超人》、《爸爸去哪兒》,這些以紀錄片方式錄製的親子關係類節目,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分析養育技巧和依附關係的研究資料。*過早或過突然的親子分離,可能會導致孩童心理創傷*
我曾經諮商輔導過一個自閉症兒童,孩子的媽媽生產的時候是剖腹產,因為兒子的頭太大了,自然分娩可能會有極大的危險。頭太大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信號,人類必須為頭大付出沉重的代價,頭大是智力發展的優勢,但是為了減少母嬰的危險,人類嬰兒需要提早出生。相對很多動物一出生就具有很多技能,人類嬰兒更為脆弱,他們必須依賴養育者的餵養和保護才能夠生存,他們不僅需要養育者提供奶水,還需要養育者提供衣服和住所保護他們不受傷害,他們不得不把自己交付給養育者,而養育者的教養素養決定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品質,兒童需要和養育者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才能更健康的成長。
中國和西方文化對於分離的態度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當年,研究者研究分離與依附的啟示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倫敦兒童大撤離1導致的親子分離,為依附相關研究提供了背景,西方這種親子分離比較少見。但是在中國文化下,親子分離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我小時候還常常羡慕那些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孩子—不用上幼兒園,父母把孩子送到農村,等到上小學的時候再接回來,不覺得這會有什麼問題。目前,中國的大批農村留守兒童也是中國傳統跨際養育的一種放大版本;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另外一群高級留守兒童的情況是─父母出國留學了,生完孩子就把孩子送回國由親戚撫養,而不是父母自己撫養。在臨床工作中,我一般不接成人諮商,但是會擔任諮商師督導,這些諮商師的大學生案例中大致有一半以上有早年和父母分離的經歷,當然,這可能只是我的主觀感受。
就我的臨床經驗來說,並不是只要有分離,孩子就會出問題,通常是很多因素結合起來才會出問題甚至使問題放大。首先是孩子本身的個性特徵和氣質類型,會出問題的孩子多半都是比較敏感的,尤其是在幼兒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照顧的;其次就是寄養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對孩子很好。如果兩邊都不好是最糟糕的,這對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如果寄養家庭很好而父母缺乏養育能力,那麼對兒童來說回歸家庭時的轉變就是巨大的創傷。最後,在孩子被寄養出去和回歸家庭這個過程中,父母是否做好了足夠準備讓孩子能夠適應,讓孩子回歸時有著必須哀悼的失落,包括失去之前依附的對象,還得面臨重新建立親密依附的未知旅程。
開始擔任諮商師的時候,我認為分離都是不好的,後來發現,有些送孩子去寄養的父母,做出寄養行為的當下並不具有撫養能力,在孩子回來的時候,破壞性的養育方式更說明他們不具有養育能力,或許他們把孩子送出去是更好的選擇。記得一個來訪者說起她的爸爸有暴力傾向,她家的三個孩子都被送出寄養,她的寄養時間最短,弟弟妹妹寄養的時間都比她長,他們在心理方面要比她更能適應一些。因此,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分離都是壞的。對於不具有撫養能力的父母來說,能夠把孩子寄放到有撫養能力的家庭中,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祝福。但是作為臨床工作者,我還是強調父母應該學習一些科學養育技能,並且要對自身童年創傷或者不適做出修正,才能在養育過程中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受益。
在這篇審訂序接近尾聲時,我想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大家應該做好準備再生育,要有計畫,很多父母並不喜歡孩子,也沒準備好要好好照顧孩子,就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然後與他們分離,這是何其殘忍。生育是一件該負責任的事情,不是盲目的。我堅持認為媒體應該倡導負責任的生育,成為父母之前要先評估自己是否在身體上、物質上、精神上具有養育能力,不然面對幾千萬留守兒童,多少諮商師都無法替代他們做孩子需要、適當的父母。
第二,如果一定得把孩子送出寄養,還是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再寄養,因為越小的孩子心智水準越低,他們越難以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把他們寄養在別人家,或者父母為什麼要離開。幼兒通常覺得自己非常重要,而父母的離去正是在毀掉他們這種自我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重要,或者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需要懲罰他們所以才離開。
第三,如果父母必須離開,那麼父母最好能讓孩子提前知道自己要離開,以及什麼時候會回來,即使只有一方離開,對孩子也是沉重的打擊,所以在離開前的交接和適應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如果可能的話,給孩子找一個替代者或許能有一定的幫助。
第四,孩子回歸,或者父母回歸家庭後,需要親子之間的再適應,父母應該以先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為主,很多家長誤以為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有時候未必是不良行為,而是父母看不慣的行為)就是愛,在孩子和父母沒有建立足夠好的依附關係情況下,這些矯正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接納他們,而且會認為父母在攻擊他們,而不是在養育他們。
和父母的正常分離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獨立,最後脫離父母的羽翼。但是,和父母過早分離,而且分離時間過長、分離過於突然,是兒童無法理解的,這些都可能讓兒童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約翰.鮑比的依附研究關注於母嬰分離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希望這套書的出版能夠讓華人父母重視兒童的早期養育,也期待這套書中的理念能夠推動研究,向大眾普及相關的科學育兒理念,增加大家對嬰兒以及對母嬰關係的理解。
【前言】
早年失去母親角色的經歷,影響往後的心理疾病
1956年,我剛剛開始這項工作,對於自己將要做的事情還毫無概念。那個時候,我的目標還僅限於觀察「母親暫時離開時,年幼孩子的反應」,並進行一些理論上的討論。這些觀察研究的資料來自我的同事詹姆斯.羅伯遜(James Robertson),當時我們正準備共同發表這些資料。對這些現象作出理論上的討論,顯然是很值得的,這形成了本書的第二部分。
然而,事情卻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隨著理論研究發展,我逐漸意識到當初我無心插柳所耕耘的,是一片並不亞於佛洛伊德在60年前所開起的領域,其中蘊含著所有他曾遭遇並努力克服的相似崎嶇和艱險──愛與恨、焦慮與防衛、依附與失去。而我之所以被蒙蔽,是因為我的疑問、出發點與佛洛伊德當時進入並被往後分析師追隨的角度完全不同。熟悉的風景如果從全新的角度觀察,看起來就會相去甚遠。我不僅在一開始被蒙蔽,後來的進展也是相當緩慢。而且,我感受到同行也常常難以理解我想要做什麼。因此,如果把我的想法放到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或許會有點幫助。
1950年,世界衛生組織希望我針對無家可歸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一些建議。這項任務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得以結識兒童養護和兒童精神病學領域的領導人物,並閱讀了不少文獻。正如我在結論報告的前言中寫到:其中,最令我感到衝擊的是「兒童心理健康領域中的基本原則和實踐中的保護性措施,呈現出高度一致性」。在報告的第一部分,我呈現了證據並展現這個原則:「人們認為,對心理健康來說,最基本的要素是嬰幼兒體驗到與母親(或者穩定的母親替代者)之間擁有溫暖、親密和持續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滿意和享受。」根據這個原則,在報告的第二部分我也強調了必須捍衛這些與家庭分離兒童的心理健康。
這份報告幫助人們看到了現存的問題、促進改善養護的方法,並且引發討論和研究。但是,正如當時一位審稿人指出,這個報告至少有一個重大的侷限。基於研究證據,報告中呈現了很多「母愛剝奪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可以用來預防或緩解這些負面影響的實務量測」,但是卻幾乎沒有闡述這些負面影響如何形成。在「母愛剝奪」這一大前提下,所包含的各個事件是如何導致精神困擾? 其形成機制如何? 為何會以這樣的方式發展? 會影響到結果的其他變數有哪些?它們如何起作用?這些議題這份報告不是沉默以對,就是鮮少提及。
沉默背後的原因是無知──包括我自己以及其他人──這是在撰寫報告的幾個月裡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希望,這個鴻溝總有一天能夠被填補,儘管我尚不清楚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在這個思維框架下,我開始認真關注同事詹姆斯.羅伯遜所做的觀察研究結果。在哈雷斯圖爾特信託基金一小筆信託基金的資助下,他在1948年加入了我的研究項目,旨在「有系統探索兒童早期與母親分離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當時,這個領域總體上來說仍是處女地,他在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中,觀察大量離家之前、之間以及之後的孩童;這些兒童大部分都是2 ∼ 3歲,他們不僅離開了母親,而且在醫院或者全托保育園裡生活幾週到幾個月不等的時間中,沒有穩定的母親替代者。在這項工作中,他看到孩子離開家後強烈的悲傷和痛苦,以及回到家之後出現問題的程度和維持的時間,這讓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閱讀過他的報告,或者觀看過他拍攝一個小女孩影片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然而,當時人們對這些現象包含了什麼樣的意義和結論,並沒有達成一致。有些人質疑這些觀察的有效性;有些人認定了這些行為反應的所有可能因素,除了失去母親角色的失落;還有一些人認可失落是一個相關的變項,但是認為要降低它的影響並不是非常困難,也就是說,失落所引發的後果和病理症狀,並不如我們假設的那樣嚴重。
我和同事則持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對此觀察的有效性很有信心,所有證據都指向失去母親角色是主導的變數,即使不是唯一一個。而且,我們的經驗也表明:「即使其他環境因素是有利的,這個因素所引起的痛苦和紊亂,也比人們通常看到的要多。」實際上,我們認為超過6個月大的孩子與母親分離並交由陌生人照顧時,造成他反抗、絕望,以及疏離等等典型反應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個高度依賴、高度脆弱的發展階段失去母親的照顧」。以觀察經驗來看,我們認為幼兒渴望母親的愛和存在,相當於他們對食物的渴望,也因此,母親不在場會無可避免造成強而有力的失去和憤怒感。我們尤其關注孩子離開一段時間後回到家中時,與母親關係的巨大變化。我們發現,孩子一方面會出現「對母親強烈的依賴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另一方面,也會出現「孩子可能會暫時或永久拒絕母親這個愛的客體」。後面一種狀態,我們後來稱之為「疏離」(detachment),我們認為這是兒童壓抑對母親感受的結果。
因此,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唯一因素還是與其他未證實變數的共同作用,失去母親角色的失落,都會引發對心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反應和過程。不僅如此,我們認為仍然被生命早期分離經歷而受苦的成年人,其身上出現的也正是這些反應和過程。反應過程中形成的障礙,一方面表現為對他人提出過高的需求,在無法被滿足時感到焦慮和憤怒,例如在依賴型和歇斯底里型人格身上所見的那樣;另一方面表現為無法與人建立深層關係,例如在冷漠型和精神病型人格中所見的那樣。換句話說,當我們觀察兒童離開母親、進入陌生環境的過程,以及之後的反應時,我們所見證的這些反應以及防衛過程,可以與之後發展的人格功能障礙聯繫起來。
這些從實證資料發展的結論促使我們在研究策略做出至關重要的決定。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要理解這些病理過程如何產生和發展,那麼就要把有關幼兒與母親分離後,以及再次回到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如對商品有疑問請使用「商店客服」發問,發問時請告知完整商品名稱。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商品頁發問功能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超級商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
■其他注意事項:
建議可多利用7-11取貨付款,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領貨。